住宅已過剩?
“全國已有6億棟房屋”?近日,這個龐大的數據引發輿論強烈關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不久前,在以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情況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外披露,在過去3年里,“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獲取了全國近6億棟城鄉房屋建筑數據以及80多萬處市政設施數據”。
全國100%的鄉鎮、100%的社區(行政村)和7‰的家庭都參與了調查,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動員了260多萬人參與。這一組數據也被廣泛解讀為“首次回答了我國到底有多少房子”。
有人根據這個數據測算,即便是每棟建筑住2人,可滿足12億人居住,距離飽和已經不遠。還有人認為,6億棟不是6億套,1棟建筑住上20人并不算多,按此估算,可滿足120億人居住,比全球人口還多,住宅已經嚴重過剩。
事實并非如此
但根據住建部對外披露的信息來看,“6億棟”并不是這一問題的答案。從發布會的具體內容和描述來看,“6億棟建筑”指的是全國城鄉建筑物的總量,不僅包括宅基地,還包括非住宅用建筑,如商業、酒店、辦公、學校、醫院、工廠等。
人們對“6億棟建筑”的看法存在誤解。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6億棟住宅的說法就不準確??此讫嫶蟮摹?億棟”中并不全是商品房。其中農村房屋在其中占了9成,城市中還有一棟棟廠房之類的建筑,總體而言,住宅占比并不大。
那么,我國到底擁有多少住宅?第七次人口普查提供了“答案”。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住房總面積超過500億平方米,家庭戶擁有住房間數達到14.9億間。
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國住宅已經過剩?答案為“不是”。根據家庭戶擁有住房間數達到14.9億間測算,人均超過1間,已基本實現“居者有其屋”。
改善型住宅需求仍存在
實際上,因為改善型需求的存在,我國住宅市場仍然有著不小的上升空間。易居企業集團首席執行官丁祖昱表示,受居民收入差異和人口流動等因素影響,仍有較多居民的住房條件有較大的改善需求和提升空間。
據中銀證券(601696)研報顯示,目前一線城市的人均套內面積低于27平方米,發達國家普遍在30平方米以上,其中美國、英國、法國分別為52、40、37平方米,日本、韓國則分別為31、27平方米。該機構測算結果顯示,每年由人均住房面積提升帶來的新增住房需求仍將有約5億平方米左右。
此外,即便是總量滿足居住需求,也并不意味著區域市場就已經飽和。因為不動產的特性所決定,無法“移動”,所以鶴崗、乳山等供應嚴重過剩的三四線城市的閑置住房,也解決不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旺盛需求。
當然,鑒于輿論關注,有學者也認為,為了更準確地了解市場,有必要對我國的住宅情況進行一次普查。經濟學家馬光遠表示,就我們的統計技術而言,想要調查清楚住宅擁有數量,并沒有難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