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凱旋 李貝貝 北京報道
進入2023年以后,房地產未來的走勢依然引市場“擔憂”。從數據上來看,2022年,房地產銷售及開發均處于下跌狀態,房價下跌城市數量有所增加,有關房地產是否會“硬著陸”的討論則是不絕于耳。
近日,《》記者與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展開了一場對話,其向記者分析了2023年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趨勢,并解析了包括提前還貸等多個熱點現象背后的成因。
(資料圖)
房地產仍對經濟有提振作用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為132895億元,相比較2021年下降10%。同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為135837萬平米,同比下降24.3%。除這些指標之外,包括土地購置面積、銷售額、房企到位資金等均呈現較大幅度的下跌。這表明,2022年,房地產行業處于低位運行的狀態。
在近3年的調整和震蕩中,行業不斷出現的暴雷和違約現象使得整個行業的信譽度有所降低。那么,在多項政策支持且重回“支柱地位”的聲援之下,房地產行業究竟是否還有“翻身”的機會?
“房地產在2023年經濟增長中可能出演‘男主角’,成為2023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鄧海清直言。不過,鄧海清進一步解釋,此次房地產對經濟的提振作用與過去不同,其是處于消費目的的房地產購置需求。
在鄧海清看來,近兩年,居民失業情況較為嚴重,年輕人失業率較高,結婚買房、生娃買房等消費型需求均被延遲,大量的具有消費屬性的房地產購置需求實際上處于被壓抑狀態。“在年輕人群體中,包括生娃群體中,房地產可能是消費支出大項。而隨著2023年被壓抑的房地產需求得到恢復,作為消費品的房地產有可能出現上漲甚至出現報復性反彈。”鄧海清說。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多個城市針對多孩家庭發放了生育補貼。例如,浙江溫州發文表示,擬對符合條件的家庭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分別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1000元、2000元和3000元。
局部房價可能大漲
如果說被抑制的房產需求可能在2023年集中釋放,那其是否會對房價走勢產生影響。對此,鄧海清同樣給出了預判。
鄧海清說:“局部房價有可能再現大幅度上漲。”在鄧海清看來,2023年不僅僅是房地產市場可能會發生變化的一年,也是企業開始“轉彎”的一年。鄧海清表示,在堅持“房住不炒”、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的政策思路下,原本以高杠桿、高負債、高周轉為特征的房地產開發模式將向以低庫存、低杠桿、低周轉為特征的新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
“轉型可能導致供需失衡,局部房價有可能再現大幅上漲,頭部優質地產公司迎來‘苦盡甘來’的春天。”鄧海清如此表示。
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023年以來,全國重點城市的房價出現了明顯變化。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1月份,70個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城市個數增加,且二三線城市房價跌幅出現明顯收窄甚至轉漲。
房地產能夠走出低谷絕不單單在于市場端的單一修復,企業端如何走出大額債務漩渦是行業回暖及行業成功“轉向”的重要因素。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中債增信開始跑步入場,為多家房企提供信用支持以便獲得融資。同時,股權融資的閘口被重新打開,釋放了重要信號。
鄧海清認為,當前,優質房企融資問題和現金流緊張問題已經得到了極大緩解,主要矛盾轉為商品房銷售遇冷和房企拿地意愿不強。那么,這一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房企要主動轉變觀念,適應低庫存、低杠桿、低周轉的新發展模式,積極增強自身資本實力,改善現金流狀況,在商品房銷售和自持出租兩端發力。”鄧海清給出建議。
存量房貸利率仍有下行空間
2023年開年后,房地產行業同樣出現了許多“抓馬事件”。例如,1月份開始,多個城市上演了提前還貸熱潮,不少銀行門口提前還貸的購房者排起長隊,甚至有銀行為緩解該業務壓力關閉了線上提前還貸通道。
業內認為,購房者之所以提前還貸,是因為其可以有效節省利息。鄧海清表示,行業出現提前還貸潮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居民投資消費習慣發生了一些變化,部分居民傾向于降低負債率,減少投資和消費,從而出現提前還貸。
其二,當前居民理財渠道較為匱乏,理財收益不高,甚至可能和房貸利率存在倒掛,提前還貸成為部分購房者“最理想的投資”。
自2022年以來,多城在不斷下調房貸利率,包括天津等在內的城市已經開始執行首套房貸款利率為3.8%的低值。由此,存量房貸利率和現行房貸利率之間的矛盾開始展現,存量房貸利率是否有下調的空間?
“未來,存量房貸利率仍有下行的空間。從數據上看,目前房地產銷售仍處于低位,需要政策繼續呵護。在支持房地產市場企穩復蘇的政策背景下,5年期以上LPR仍有下行空間,而存量房貸利率與此掛鉤,因此也有下行的空間。”鄧海清如此認為。目前,1年期LPR為3.65%,5年期以上LPR為4.3%,已經連續6個月維持不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