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李宇嘉
本文作者:廣東省城規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李宇嘉
NO. 1|壹
【資料圖】
近期,官方媒體也在報道,樓市回暖了!
比如,多個熱點城市新房成交同比跌幅收窄,部分熱點樓盤又開始排隊了;二手房帶看量、成交量在走高;各大中介機構開始招兵買馬。以深圳為例,貝殼口徑統計的二手住房交易,2月1-15日成交1217套,環比12月1-15日成交明顯增加,而且也是近年來的新高。
客觀來講,相比去年四季度,春節后樓市確實有所反彈。但言及“回暖”或者趨勢性反彈,還待觀察。很簡單,近期各地還在大尺度救市,按揭利率還在繼續走低,說明市場還是很疲弱。在深圳,近期二手房交易明顯增長了,但還有新盤首付直降60萬,甚至在搞“0首付”。
還有,大家不愿意貸款買房,銀行著急的不得了,百歲貸、連心貸、接力貸,總有一款適合你。貸款不起來,缺乏杠桿的助攻,單靠居民收入,樓市這個龐然大物,怎么能托得起來呢?同時,市場確實有企穩的跡象,怎么回事呢?調研看,目前市場需求主要有這幾類:
一是被疫情耽擱的需求,比如去年四季度疫情嚴重,部分計劃買房的人,提前放假返鄉了;
二是換房受阻的需求。去年,很多人想換房,但手上的房子賣不出去。春節后,手上的房子賣出去了;
三是預期提振催生的需求。新年前后,政策紓困樓市的力度確實超出預期,比如“三支箭”、房貸利率不設下限等等。近期,地產利好政策出臺的節奏并未放緩,部分人開始樂觀了。
NO. 2|貳
近期,市場回升的主體,就是二手房!
一方面,二手房可選范圍廣,特別是價格區間很寬,部分“老破小”是剛需上車的首選。近期調研也發現,上海、深圳總價位在300萬左右的二手房,廣州總價位在200萬左右的二手房,比較受歡迎,成交量也在增加。這說明,一直在等待或觀望的剛需,有的進入市場了。
另一方面,年輕人為主的剛需,買房很迫切,這幾年一直在攢錢。2022年,二手房價逐月下跌,掛牌價一路下調,他們選擇等等看。今年春節后,房價跌幅趨緩或止跌,部分剛需認為機會來了。再加上,前期根本探不著的房子,現在價格下跌20%-30%,有能力上車了。
另外,2021年下半年以來,各大城市二手房價下跌的幅度比新房要大。新房相對二手房價格的優勢在削弱,甚至新房和二手房“價格倒掛”的現象消失了。同時,2015-2021年新房市場火爆,現在很多掛牌的二手房是“次新房”,有現房優勢,很多需求轉向了二手房。
注意的是,這部分購房需求,是極其剛性的需求,因為小孩要上學、自己要安家。其反彈與疫情后要修復的幾類必選需求,比如生活必需品需求,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多數城市所謂的反彈,只是環比修復,同比還在下跌。自媒體唱漲,這是罔顧事實,基本是自嗨,不靠譜。
上圖統計的只是部分熱點城市二手房均價降幅。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情況是,各區域二手房普跌,中心區業主惜售情緒明顯,二手房有價無市,外圍區域二手房價格跌幅普遍在30%左右。而且,能轉化為成交的,有兩個具備條件,一是必須要低于市場價,二是有公辦學位。
比如,現在的深圳樓市,基本上接近一半的二手房是低于參考價成交的。
NO. 3|叁
近期調研,還發現幾個現象:
一是,二手房掛牌量在明顯增加。當下市場信息確實很混亂。對于部分人來說,不管是自己的判斷,還是受各方媒體輿論的影響,現在可能是入市的機會。但是,對很多業主來說,可能是套現的機會。
二是,帶看轉化率并不高。一方面,居民整體預期還是不穩定,不管是對未來的樓市的走向預期,還是對收入的預期,并不很樂觀;另一方面,選擇太多,不管新房,還是二手房,不管什么區位的,都有很多房源可選。業主之間、新房和二手房之間、區域之間都有競爭。
三是,供應量對預期和房價的制約。
過去,往往是新房和二手房相互抬轎子。新房定價低于周邊二手房,創造“打新”的火熱場景。搶不到新房的,轉向二手房市場,這又為新盤熱銷創造預期,漲價循環就是這么來的。
現在,完全不同了。過去幾年,各大熱點城市都在干同一件事情,就是土地端的供給側改革。這里面,既有土地財政依賴度加大的問題,也有前幾年房價上漲,要求加快供地的因素。
未來,我們面臨的局面是,新房大規模上市供應。在邁向新模式的過程中,行業體量逐漸“下臺階”,從高峰期的18億平米,逐漸降至12億平米左右。未來幾年,行業洗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也是風險出清的過程。大量項目、資產包被出售,資產價格也將被持續壓制。
而且,新一輪城市更新又來了!
NO. 4|肆
近期,加杠桿購房的情緒較低。過去,大家買房愿意買“收入探不著”的房子,也愿意多加杠桿,踮起腳跟努力去探。一方面,相信樓市的未來;另一方面,即便加杠桿,也相信未來收入可支撐。
現在,理性多了,多交首付少按揭、盡量不碰超出自己收入和能力的房源,甚至還出現消費降級。比如,兩孩家庭,本打算買中心區80平米的兩房,最后選擇到外圍買100平米、總價更低的三房。
表:戶型越來越緊湊化,大戶型的消費能力在下降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一方面,傳統的高收入行業,比如房地產、金融、創投、互聯網等等,都從高位景氣回落,新的高收入行業還未誕生,而機關事業單位、國企等,普遍在降薪水。
也就是,敢承接杠桿買房群體,沒那么多了。
另一方面,房貸利率低廉的時代結束了。過去,房貸利率遠低于社會無風險的融資利率。加杠桿買房,就是利用低成本資金賺取高房價收益,誰都愿意干。但未來,社會無風險利率大趨勢下行,房貸利率高的問題就很明顯了。再加上房價預期下行,加杠桿買房就不劃算了。
高高在上的房價、龐大的房地產體量,過去之所以能保持住,能不斷上臺階,杠桿是重要的動力。一旦不愿意加杠桿了,這個體量和價格,怎么能托得住?這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NO. 5|伍
當然,房地產的區域差異很大,熱點城市中心區有稀缺資源的二手房,其價格上漲是合理的。但是,不能老拿個例替代整體,拿特殊性替代普遍性,正視現實是我們當下最稀缺的情緒。
我們都希望房地產市場能穩定,從“七普”的數據看,老百姓的居住水平還有提升的空間:電梯樓的占比不到20%;珠三角住房自有率不足50%;深圳只有30%,超過1000萬人口住在城中村。照理說,地產潛力很大呀?潛力是很大,但潛力不代表有效需求,轉化為購買,才是有效需求。
當下最大的問題是,潛力無法轉化為有效需求。在深圳,二手住房套均成交面積為95平米、新房套均成交面積為110平米,妥妥的改善主導。這說明,當下的樓市,就是在高收入人群之間對敲,與那1000萬住在城中村的人口,有關系嗎?他們想買商品房嗎?都想買。
但是,現實很殘酷。把這1000萬人口拋開,深圳住房的潛力,還有多大呢?深圳不是個案,其他城市也一樣。大家都在說,房價下跌了30%左右,很慘烈。但要知道,2015年以來,不到10年時間,房價漲了多少嗎?
熱點城市,至少漲了200%。
能承受房價下跌,某種程度上也希望跌一跌、去去泡沫,但承受不了下跌預期對房地產“高位體量”的不斷下拉,以及期間的陣痛。其應對之策,可能也必然是要靠資產價格穩定、甚至上漲,把購買力再拉進來,把加杠桿的情緒再提振起來,這是當下樓市最大的困境。
如果靠漲價預期,一定會有一波,但能持續多久?再次上漲后,會面臨什么問題?需要深思!
本文由平臺/作者授權網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如果您有干貨觀點或文章,愿意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最權威最專業的參考意見。無論您是權威專家、財經評論家還是智庫機構,我們都歡迎您積極踴躍投稿,入駐網名家專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