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在主辦的2022第十二屆中國價值地產年會上,一場主題為“價值共生的內在邏輯和創新模式”的跨界對話,讓科技、地產、互聯網等行業深度碰撞。
橙實置業創始人、董事長侯波,原圈科技創始人、CEO韓劍,金地集團(600383)開發管理公司副總經理王英臣,廣聯達(002410)副總裁郭建鋒,貝殼高級副總裁李文杰,綠城管理董秘張盼盼,遠洋集團經營發展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兼集團營銷總經理孫霞等嘉賓,從各自所在產業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當前行業困局的跨界破解之道。
(資料圖片)
談到2022年以來全行業面臨的壓力時,貝殼高級副總裁李文杰坦言,“當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是我1994年從業以來所經歷的最長時間的調整。”
市場已經筑底,2023年有望回暖
“一方面是銷售大幅下降,1~8月份新房的銷售規模是過去7年,也就2016年以來同期最低的,同時也是2005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大的降幅;第二方面是房企的債務問題,從去年到今年至少有超過30家大型房企出現不同程度的債務問題;第三是房價出現了最長的下跌周期,二手房價連續13個月環比下跌,90%以上的城市房價下行;第四是土地市場,前8個月百強房企的拿地規模同比下降超過一半;最后是居民的貸款下降,居民的中長期信貸,主要是以按揭貸款規模,也創下2016年以來的最低。”
李文杰指出,“目前的市場從供應層面看,去年下半年回調比較迅速;從需求側角度上來講,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消費者對于交樓方面的擔心,以及對收入預期、市場價格方面的一些擔心,所以整個消費端,消費者信心還是需要加強。”
同時,李文杰也表達了對于市場的樂觀,“我們可喜地看到,目前市場已經筑底,到三季度末市場已經在底部。我們認為,從四季度隨著政府相應的一些不斷刺激的政策、寬松的信貸以及對‘保交樓’具體舉措的落實,消費者的信心其實是有望恢復的,而且能夠帶動交易的反彈。預計到2023年,整個新房市場的土地供應還是相對偏緊的,從供需平衡角度來看,2023年銷售市場會迎來回暖。”
數字化應用,給樓市帶來新改變
談及近年來加速發展的數字化業務,李文杰表示,房地產交易有幾個特點:重線下、低頻非標、決策周期長。因此,房產行業的數字化改造集中在三大標準:房的標準、人的標準、服務的標準。“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及數字化改造,當前行業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改變。”
李文杰舉例道,第一個就是交易的線上化,在整個簽約流程中買賣雙方可以同時被視頻記錄,并且將這個視頻保留下來,同時服務環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簽約經理從過去的平均每個月能簽兩單,到現在平均每個月大概能簽29單,這是交易的線上化、提升交易效率的重大變化。從這個例子來看,數字技術對于交易服務的重度改造是可以極大地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
第二個改變是VR看房,它在提升購房體驗和效率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現在一個購房者平均要看幾十套房子才能做決策,通過VR等技術,消費者在線上就可以看到在真實房源里錄制的場景,大大減少了看房的時間成本。絕大多數消費者在第一次看房前,其實就可以在線上完成大量房源的搜索比對工作,最終確定了目標,再到線下去看幾套房,購房的效率和體驗得到了極大提升,甚至可以說是革命性的提升。
第三,交易的可視化縮短了交易的周期。消費者可以用手機隨時看簽約進度,那么涉及到核驗貸款資質過戶等步驟,交易可視化縮短了交易周期的同時,也提升了交易安全,同時也提升了消費者的滿意度。
李文杰表示,“科技驅動的數字化智能化,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智能硬件軟件等一系列技術,在新的模式下為居住服務提供更多的動力,最終給消費者帶來滿意度和體驗度的提升。”
對于未來,李文杰判斷,“市場需求還是在的,但是行業恢復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在這樣的背景下,產業鏈上的各方都需要深度合作和協同,和產業鏈上的服務者并肩工作、緊密互動,才能創造不可取代的價值,共同穿越周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