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問題關系民生福祉,裝修亦然。然而,多級轉包套路多,監管缺失維權難,滿分承諾負分施工,精裝房變“驚裝房”……群眾吐槽裝修市場處處坑。一些地方相關矛盾糾紛突出,成信訪高發領域。“水深”套路多,業主維權難,住房裝修信任黑洞呼喚全鏈條治理。
精裝房變“驚裝房”現象,媒體早有報道,而精裝變“驚裝”“還沒入住就塌了”,這也絕非是個案。也正如媒體所報道的現象,我國建筑裝飾行業住宅裝修業務年產值超過2萬億元。然而調查發現,不只精裝房問題多,二手房裝修“銷售”色彩過重,計價方法復雜,同樣套路多、維權難。上述,無疑會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精裝房變“驚裝房”是多方面導致的。最基本來理解,合同陷阱辨別難,行業標準缺失,人員資質不清,是目前裝修領域普遍存在的問題。監管難導致市場形成惡性低價競爭,尤其監管機構缺乏完善的、精細化的行業評估標準及嚴厲的處罰措施,監管執法人員有限,常處于被動監管狀態。加之,消費者防范意識差,極容易被不法企業忽悠蒙蔽。
遏制“驚裝房”現象,強化市場監管是首要的。需要多部門全鏈條嚴打欺詐哄騙,規范家裝行業健康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正在積極出臺舉措,比如重慶市場監管部門從廣告、合同兩個關鍵點著力,在九龍坡區房地產在售項目中探索推行不利因素告知機制,涉房投訴舉報、信訪量下降明顯。應該說,監管部門理當創新監管舉措,規范市場秩序。
同時,也亟待相關制度的完善。有專家建議,推行第三方監理人制度,加大裝修公司后期行為約束力度。還如,南京市曾出臺辦法提出,現場公示的樣板房必須在項目交付后3個月才能“拆除”,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在正常使用條件下,最低保修期限為兩年,有防水要求的房間和外墻面的防滲漏期為5年。這些均值得嘗試。
行業自身也應強化自律。據悉,目前裝修行業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流動性過高,還是馬路工人、游擊隊為主,施工質量只能靠工人良心。越是如此,越需要行業本身增強依法誠信理念,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偷工減料、壓縮工期,放松了對品質的把控,是對消費者的不負責任,更是對自身發展的設障。故此,相關企業理當恪守底線行事。
此外,從消費者角度來講,當增強消費防范及維權意識。有的市民就表示,裝修公司簽的合同好幾頁,很多看不懂,有不少“隱藏”條款一般人發現不了。對此,個人在簽訂相關合同時,理應多些警惕,謹防遭遇“合同陷阱”。當然,面對自身權益被侵害,更需要站出來依法維權,這有利于倒逼市場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