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公牛上交所成功上市,成為“插座第一股”,備受投資者的追捧,從發行價的59.45元一路漲到147.88元才打開漲停板,后面繼續拉高至190.19元才見頂,總市值一度超過千億,成為今年為數不多的千億市值次新股。
2015年,公牛市占率是30%,而第二名的市場份額卻只有3%左右,剩余的近七成市場份額被眾多中小企業占據,市場呈分散的態勢。
螞蟻型的分散市場,常常是產業巨頭們的覬覦對象。加上技術壁壘低,毛利率高,一向善于破壞型創新的小米瞅準了機會,一年實現銷售收入1.25億。
2019年公牛招股書上,小米被列為國內品牌中唯一的競爭對手,你以為小米有了與公牛抗衡的態勢,但故事并不是這樣的。
公牛的市占率從2015年的30%上升到了近60%,而同期,小米插線板業務在2017年達到頂點后開始回落。2016-2018年,小米插線板業務的銷售額分別是1.21億、2.25億、2.09億元。2019年,小米插線板的母公司動力未來,全年銷售收入為3.3億,盡管插線板的銷售收入未知,但是說下公牛的數據,你就知道那并不重要,50.53億,你品一下。
但問題重點不在于銷售收入的巨大差異,而在于,其實這件事對于小米也不重要。那些吵吵嚷嚷說插線板業務干不過公牛的,不過是想強調公牛有多厲害,但在小米的生態鏈上,很多細分領域都不是NO.1,但這也并不影響小米5000億的市值。
所以,說小米是公牛的競爭對手,這根本就是個偽命題,與其說是小米的橫空出世讓公牛驚了一身冷汗,不如說是當年的互聯網打法,以及小米的粉絲經濟效應對公牛造成了威脅。
現在一提到公牛,大家都會說公牛的牛是渠道的牛,但你細品2015年的戰役,就知道,公牛的牛來自應對挑戰的迅速且正確的反應。
01
公牛要感謝小米
網上流傳說,公牛董事長在阮立平曾表示要感謝小米,我沒找到原話出處,但從歷史的角度看,確實要感謝的,因為小米加速了公牛的升級。
我們常說危中有機,但很多人并沒有把握機會的能力。
公牛這樣一家典型的家族企業,連上下游關聯產業也多有家族內人士控股,要實現千億的市值規模,大家長的眼界決定了一切。
阮立平、阮學平二兄弟在面對2015年小米的挑戰時,用4個月時間推出了雷同產品,而小米的同款產品研發時間是15個月,當然這里有后發優勢,但是4個月的時間推出同款產品,這讓當年的小米也吃了一驚。
公牛多年的技術積累不是擺設。
但這個時候,比技術更重要的是線上銷售,公牛的傳統渠道地位很難撼動,而小米也不是奔著拿第一去的,線上銷售一直是小米生態鏈產品的特點,所以只要電商銷售遏制住小米的井噴爆發,所謂的威脅是不存在的。
公牛采取比小米定價低1元的競爭策略,這種看似不疼不癢的操作,卻心思細密,憑借著自身的品牌影響力和低1元的價格,公牛快速搶占了市場份額,之后便不斷開拓插線板的新品類,甚至遵循一些小米的思路,不斷開發年輕人喜愛的成品類型,并發力布局線上銷售。
根據公牛電器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公牛電器電商端的銷售額自2016年的3.4億增長至2018年的8.3億元。在天貓上,公牛的插線板銷售額排名第一,市場占有率超過60%。
在插線板領域,公牛仍舊一騎絕塵。
這個輝煌的故事被人說了無數遍,但它反映的業界形態更值得人深思。小米的競爭對手是公牛嗎?你可以說當初對標的一定是公牛,但是它碾壓的卻是那些已消失在塵煙中的小品牌。
換句話說,如果小米不出現,隨著公牛的品牌影響力和產業集中度不斷擴大,這些小品牌早晚也會消失,只是本來干掉他們的是公牛,而當時的公牛還沒開始發力而已。
聯想到家居行業的其他領域,這其實是一個產業進化的問題,家居產業多沒有技術壁壘,那些有可能被碾壓的小品牌該怎么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可能突圍出去占據市場份額的企業,更要抓緊時間,因為巨鱷隨時可能出現。比如現在還呈現分散態勢的門窗行業、軟裝行業等,誰先利用好資本的力量,誰先做到集中,未來就屬于誰。
當然公牛的產品屬性與其他領域不一樣,它已經成為一個充分的消費者品牌,那些更容易被消費者認知的產品,更容易產生寡頭,所以在消費者主權意識不斷崛起的時代,如何更好地觸達消費者,也是重中之重。
02
智能家居領域將最先被整合
看公牛和小米的神仙打架,其實看得是行業整合的過程,而家居領域最有可能被第一個整合的就是智能家居,因為對于小米、華為這樣的科技型企業想要延伸易如反掌,而對海爾、美的這樣的電器巨頭,物聯網也早已成為其發展的應有之義。
就連我們說的公牛他也來了。
年報顯示,公牛集團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將穩步推進“智能電工生態戰略”,圍繞家庭裝修場景,推動現有產業的智能化升級,加快智能開關、智能門鎖等新品類的拓展,為消費者提供安全、舒適、便利、智能的電工及照明解決方案,力爭成為家裝智能電工及照明領域的引領者。
渠道上,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能撼動的100多萬家傳統經銷商,2019年公牛還進一步開拓了燈飾渠道、ToB渠道,并與融創集團、金地集團等多家大型房地產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在嵌入式產品領域與索菲亞、歐派、曲美家居等企業達成合作。
提到智能家居你能想到公牛嗎?應該不能吧,但是人家已經開始拓寬新的渠道了,產品鋪開只是時間問題。
這也是公牛的另一個牛,提早布局。
當公牛在年報上說小米是他的競爭對手時,有沒有覺得哪里有點不對勁?先不說小米插線板業務只是諸多業務中的毛毛雨,小米不會強勢發力這個版塊,因為公司業態和競爭范疇不一樣,單說公牛接近60%的市占率,只要不斷迭代產品,優化渠道,小米怎么能構成威脅,那它為什么說小米是競爭對手?說明他的格局和視野之大,定位早已跳出了插線板領域。
也唯有此,才能突破銷售收入的天花板。
從這些細節,我們就能看出偉大的公司自帶的偉大基因。
但對于公牛而言,市占率達60%,是優勢也是劣勢,說明再向上突破很難。數碼配件等品類早幾年就開始布局,但始終沒有大的提升,因為與小米、華為比起來,品牌認識和銷售渠道配比上都不占優勢,所以靠品類擴張困難重重,這時,公牛更該靠的是產品向智能化升級,同時深耕家居領域渠道。
所以,該想想自保問題了,尤其是智能家居企業們。
在國內市場,智能家居領域已經被多方大鱷強勢瓜分,手機廠商有小米、華為,互聯網廠商中百度與阿里最具代表性,傳統廠商有海爾與美的,圍繞該領域的創新企業有歐瑞博、艾特智能、如影智能等。
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特點,但智能家居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兩類,目前也只有這兩類體現了充分的競爭力,一類是消費者品牌,消費者購買時具有了一定的品牌忠誠度,如小米、華為、海爾等這些大眾品牌,一類是渠道品牌,與物業和地產公司合作,重點在智能系統的安裝和智能小區的建設上,比如國外品牌施耐德等。
如果這兩點都沒有優勢,那么趁著大品牌的渠道下沉還不充分,抓緊下沉市場未嘗不是條出路,用智能的“新”為吸引力,讓小鎮青年們,感受到極致性價比和新鮮感,幫助他們提升生活品質,也是幫助自己提升競爭力。
但所有這些的前提是產品要過硬,別忘了公牛當年獨霸市場靠的就是過硬的產品品質,還有清晰的品牌定位。
或許可以考慮下公牛的渠道?不是競品的地方,一切皆有可能,在它打敗你之前,動手吧。
關鍵詞: 公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