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發到持有,中間是一道鴻溝,要跨過去不容易。
7月7日,一份恒大集團的待售商業資產清單出現在網絡上,涉及恒大集團在全國各地的約200個商業項目,資產類別包括寫字樓、酒店、購物中心、商鋪、醫院、會議中心等。
隨后,接近恒大的人士確認了這一消息。
如果不是這份待售清單,外界恐怕很難知曉恒大的投資物業項目儲備。
根據上述清單粗略統計,恒大待售的購物中心29個、寫字樓30個、酒店37個,大部分位于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少部分位于三四線城市,另有約100個商鋪、會議中心等其他業態分布于全國。
這是一份怎樣的資產清單呢?
以購物中心為例,將恒大和近年來比較活躍的幾家開發商做一個比較,會發現恒大購物中心的規模和區位其實沒有明顯的劣勢。截至2019年底,龍湖、大悅城、華潤置地、新城自持開業的購物中心數量分別是39家、10家、42家、63家。
不過,在商業地產領域,數量優勢并不等同于質量優勢,投融管退是一套專業系統,要在這個領域擁有名字,是一定要付出代價的。
上述四家地產公司,從蓋房子延伸到做商業,都搭建了獨立于地產開發之外的商業管理體系,在招商運營、投融資安排、退出方式上,數年甚至十數年不間斷地進行了投入和探索。
萬科切入商業領域還想做到數一數二,花的是真金白銀,2016年斥資130億元收購了印力集團,迅速擁有了排名行業第二的規模。
更典型的例子是融創文旅,2018年10月,融創收回了萬達對13座文旅城的運營管理權,用什么去填充這13座文旅城,內容的重要性迫切地擺在面前,兩個月后,由融創集團董事長孫宏斌長子孫喆一執掌的融創文化應運而生,成為了與住宅、文旅、服務并列集團四大戰略板塊之一。
從開發到持有,中間是一道鴻溝,要跨過去不容易。
這道理,恒大當然懂得,它也曾在文旅方面進行過嘗試。海花島、啟東海上威尼斯都是恒大具有標桿意義的文旅項目,但它們的配套酒店和會議中心現在都出現在了待售清單上。現在,恒大的資源和熱情屬于新能源汽車。
商業或者說投資型物業并沒有被放在這樣的戰略高度上,恒大沒有獨立的商管團隊,投資型物業更多歸屬于各個區域,難以系統化耕耘,盡管它也是四大業務板塊之一,但業績表現承載不了更多期待。
恒大中國(03333.HK)的收入來自四大業務分部:地產開發、物業投資、物業管理及其他。2019年度,這四大業務貢獻的收入分別為4646億元、13.6億元、43.8億元和72.5億元。
雖然排序在地產開發之后,但物業投資的收入貢獻僅占上市公司總收入的0.29%。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待售的資產甚至算不上核心資產,更多是開發業務的副產品。
而創造了0.29%收入貢獻的這部分資產估值有多少呢?1626億元。
所以恒大會說,商業物業開發和持有需要沉淀大量資金,恒大計劃出售旗下寫字樓、酒店、商業等商業物業,意在盤活存量資產,進一步降低負債。
有什么理由不賣呢?
關鍵詞: 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