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醫院成為疫情防控的主戰場,而基層衛生醫療機構作為整個衛生服務體系的網底,在社區防控、患者篩查等方面承擔著重要作用,筑起了抗疫的第一道“防線”。
今年兩會上,有關基層醫療建設、基層防疫等“強基層”醫療工作部署再次備受關注。且在近日,《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文正式發布,其中提到,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劃與標準化建設,到2022年底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
那么,從歷史發展來看,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均衡配置水平有怎樣的改善?當前社區醫療資源空間分布如何?社區醫療“優醫區”和“缺醫區”都分布在哪些地方?社區醫療資源不足的區域,將如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貝殼研究院將基于宏觀數據和微觀社區數據,嘗試對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的配置均衡情況進行探討。
北京市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機構空間分布密度圖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醫改成效:資源“下沉”,社區醫院配置均衡度提升
分級診療體制改革是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擴展醫療服務體系承載力的保障,是緩解當前居民“看病難”問題的有效手段。近幾年來,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投入力度加大,全市每千人常住人口社區醫療資源擁有量呈現出逐年增加趨勢,千人社區衛生機構數、社區衛生技術人員數分別由2009年的0.075、0.721增加至2019年的0.096、1.524,社區醫院診療人次亦實現翻倍增長,且增速超過醫院整體水平。
從城市內部來看,各城區社區醫療資源千人擁有量也逐步提高,但外圍城區的千人衛生機構數和千人衛生機構人員數整體要高于核心城區,其中2018年平谷區的千人衛生機構數是東城區的4倍,平谷區的千人衛生機構人員數是昌平區的3倍。
北京各城區社區醫療資源千人擁有量
數據來源:《北京區域統計年鑒》貝殼研究院整理
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總量在逐年攀升,各城區按人口配置的社區醫療資源均衡度是否有明顯的改善呢?
基于各個城區醫療資源數量和常住人口數量,我們采用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來衡量北京市基層社區醫療資源的均衡配置情況。結果顯示,2008年按人口分配的社區醫療機構的基尼系數為0.386,接近0.4的警戒線,處于相對公平狀態;2018年人口配置下的社區醫療機構基尼系數為0.222,處于比較公平狀態。從社區醫療人員的配置情況看,則處于高度公平狀態。
泰爾指數的計算結果同樣也顯示北京按人口配置的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數的均衡程度在逐年增加。總的來看,隨著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投入度的增加,各城區之間社區層面的醫療資源配置正朝著越來越均衡的趨勢發展,且當前處于一個比較公平的狀態。
■社區醫院覆蓋率:超六成實現0.5公里覆蓋
不是每個人都會經常遇到大病侵襲,與我們長期相伴的更多是一些小災小病。社區醫院作為“家門口的醫院”,則更能夠滿足居民對就醫及時、便利的強烈訴求。
基層社區醫療資源的空間配置將直接影響到居民的就醫可及性和滿意度,通過抽樣的方法,我們繪制了1225個社區醫院的二維密度分布圖,從分布情況來看,北京基層社區醫院分布密度整體較為均衡,沒有出現明顯過度配置的情況。
分城區來看,北京社區醫療機構的集中與離散趨勢同時存在,社區醫院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區,或者是外圍城區的核心商圈,呈現東強西弱的空間分布格局。環線來看,五環內社區醫療資源分布較為集中,回龍觀、順義城、清河、宣武門等商圈社區醫療機構配置相對充足。
由于樣本醫院為基層社區醫院,我們排除了因醫院等級差異對居民出行醫院的影響。居民就醫時,在就醫條件基本滿足的情況下,一般選取離自己最近的那家醫院就醫,時間成本最低。因此,最短距離能夠刻畫出某一小區居民就醫的方便程度。距離越近,就醫越方便。
基于最近就醫距離模型,我們測算了北京1225個樣本社區醫院對9845個小區(樣本隨機選取)樣本的覆蓋情況,發現北京基層社區醫院0.5公里范圍內可以覆蓋64.2%的小區,在1.5公里范圍內,可實現94.2%的覆蓋。最近就醫距離最短的有永康胡同小區到安定門街道五道營社區衛生服務站、育樹四條社區到北新橋街道青龍社區衛生服務站、羊坊路8號院社區到羊坊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直線就醫距離均在100米以內。最近就醫距離在1.5-3公里的小區占比5.5%,超過3公里的小區占比0.3%,就醫距離最遠的社區有達華依云莊園、國瑞熙墅、首創派尚國際等,到其最近社區醫院的距離均達到3000米以上。
社區醫療資源的空間覆蓋情況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總的來看,北京社區醫療覆蓋率比較理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配置相對均衡這一論點。
■5.8%樣本小區就醫半徑超1.5公里
根據城區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的規劃原則,社區居民的就醫距離在1.5公里范圍內為佳,而根據最近就醫模型的測算結果看,北京市基層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在空間分布上仍然存在局部不均衡的現象,5.8%的樣本小區到其最近社區醫療機構的距離在1.5公里以上。從空間上看,這些社區醫療資源相對不足的小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五環外,北部區域的小湯山、北七家、后沙峪、馬坡、北苑,東南區域的馬駒橋,以及門頭溝的部分商圈等,社區醫療資源配置相對不足。
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配置區域分布圖
數據來源:貝殼研究院
昌平區小湯山和北七家商圈部分社區居民就醫可及性仍有進一步優化空間,包括橘郡、保利壟上、講禮新村、遠洋傲北、長河玉墅、金隅上城郡、北京太陽城等小區,其中橘郡小區到葫蘆河社區衛生服務站、北京太陽城小區到后吝溝社區衛生服務站、長河玉墅到東沙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最短就醫距離均在2000米以上。
通州馬駒橋商圈設有馬駒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其所轄的新海社區衛生服務站,區域內部基層社區醫療資源配置相對不足,合生世界村、合生摩爾公館、珠江逸景、溫馨家園、馬駒橋鴻坤智谷、融科鈞廷等小區到最近社區醫療機構的直線距離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馬駒橋鴻坤智谷小區到馬駒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最短就醫距離達到2300米左右。
“強基層”醫療布局之下,北京各城區社區醫療資源按人口配置的均衡度逐年提升。從社區醫院的空間分布來看,北京基層社區醫療資源的整體覆蓋情況較好,但仍有5.8%的樣本小區到其最近社區醫療機構的距離在1.5公里以上,這些小區主要集中分布在五環外,包括小湯山、北七家、后沙峪、馬坡、北苑、馬駒橋以及門頭溝的部分商圈等。
社區醫療公共服務資源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決定其在配置上應綜合考慮居民需求和就醫的可及性,最大化實現居民社區醫療資源均等化分布。對于社區醫療資源配置相對不足的區域,應當適當增加基層醫療資源的布局或存量的優化,降低衛生資源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性。
關鍵詞: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