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微投在紛亂的內部競爭外,還有許多“天生”替代品不斷應運而生。
僅這兩年,像智能電視、智慧屏、社交電視、智屏、AI娛樂電視等一眾的“大屏”紛紛投向市場,有意無意都在擠壓智能微投的市場空間,更過分的是連智能音箱也在“大屏化”。
與微投產品同期,甚至更晚入市的智能音箱,算是狠狠的一個嘴巴,比較微投300多萬年銷量,帶屏智能音箱今年國內一季度就超過了220萬臺,這還是受疫情影響。
“不考慮智能微投的便捷性,與其他屏幕產品相比它基本已經不具任何優勢了。”不愿公開的一位行業內部人員如此認為。
智能微投,像不像90年代-2000年初期的VCD、DVD產品?最終只是曇花一現的過渡品,也許還不如VCD,至少VCD還大賣過,幾乎走進了“家家戶戶”,微投卻始終停了在了自嗨層面。
原因很多,價格占很大一部分。
在什么值得買上面,有一篇《智能微投選購攻略》的文章,顯然作者很用心,用各種實測告訴你選購智能微投,需要避開哪些坑,不過,文章結尾的一句話很有意思,“如果你是想買一款還不錯的微投,3500元的預算是你需要準備的。”
再看其他大屏設備,一臺活動價的75寸智能電視,最低價格可以低至2000多元,70寸、65寸或更小一點的,2000多元的價格能讓你挑花眼,再對配置、品牌、功能要求沒那么嚴苛點,數百上千元也能滿足。
所以智能微投的便捷性就這么被價格所干掉了。
“微投品牌其實都在被上游供應商挾持,為什么產品價格高居不下,芯片是一個關鍵,智能微投品牌缺乏芯片自研的能力,所以價格打不下去,再看電視行業,一方面他們的供應鏈體系非常成熟了,另一方面這兩年企業自研能力都在全面提高,在價格這一塊就把智能微投壓得死死的。”行業人士告訴智能相對論。
何況智能微投的便捷性不是沒有替代方案,“我買臺3000左右電視,再買臺幾百的智能音箱,其實也能解決我在家里的便捷性需求,感覺還更劃算。”小王在買了智能微投后,覺得所謂“躺著看大屏”的概念,其實也就那樣。
“自視甚高”或許也是智能微投遲遲打不開市場的原因所在。有傳言之前京東等一些資本大佬對于神畫本來都是有想法的,但最終在投資股權占比方面沒有達成一致,神畫認為自己的身價還得再高些,然后就沒有了然后。
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也是現在行業整體的一個盲點,即便是極米、堅果,占據市場頭部又如何?這么多年了,市場該狹小還是狹小,就是全占了也只有這么多。
更何況,極米和堅果的市場份額,說難聽點都是資本所堆砌出來了,沒有了背后的阿里、百度、芒果TV以及那些明星投資人的光環,行業自身的價值真的能經得起考驗?
關鍵詞: 智能微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