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目前,A+H股中35家上市民營房企逼近退市,其中7家房企基本鎖定退市,房地產公司退市對房地產行業、股東、員工和合作伙伴都帶來不良影響。A+H股中上市房企數量高峰已過,未來上市房企進入、退出股市的流動將更強。部分企業退市,行業加快出清,也為其他房地產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空間。
35家上市民營房企逼近退市:A股14家+H股21家
2021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市場進入深度調整階段,高杠桿企業風險不斷暴露,數十家民營房企發生債務違約,行業進入加速優勝劣汰階段。觸發退市風險警示的房企多數是出險房企,上市公司退市對公司融資、銷售等經營活動具有嚴重的負面影響。A股房企的“戴帽”原因,主要是涉及上市公司“退市及風險警示”條款,主要集中在“財務類強制退市”警示、“其他風險警示”警示的條例。從行業競爭格局看,優勝劣汰機制將助推房地產行業股市表現分化加劇。當前房企由于經營虧損以及債務違約等多種因素疊加,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企業迅速增加。
截至目前,A股戴帽房企有11家,分別為*ST宋都(行情600077,診股)、ST粵泰(行情600393,診股)、ST世茂(行情600823,診股)、*ST中天(行情000540,診股)、*ST海投(行情000616,診股)、*ST新聯(行情000620,診股)、ST美置(行情000667,診股)、ST泰禾(行情000732,診股)、ST陽光城(行情000671,診股)、*ST嘉凱(行情000918,診股)、*ST泛海(行情000046,診股),*ST藍光已于6月6日退市,上述房企2022年均為虧損狀態,5家企業虧損額超百億。根據規定,股價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元將強制退市,截至6月12日收盤,*ST嘉凱、ST美置、ST粵泰、*ST中天、ST泰禾5家企業已連續超20天收盤價低于1元,另外ST陽光城、*ST宋都于6月12日達到連續20天收盤價低于1元,這7家企業基本鎖定退市,*ST海投在短暫回到1.01元,暫時脫離危險,但以股票表現仍然低迷,6月12日觸及跌停板,護盤舉措并未出現明顯成效。ST世茂、*ST新聯、*ST泛海及金科、榮盛和中南,股價在1元附近,在退市邊緣。
港股方面,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恒大、世茂、奧園、祥生等21家港股內地房企處于停牌狀態。按規定,停牌時間超過18個月將面臨摘牌。至今為止,停牌時間最長的是中國地產(證券簡稱: CHINAPROPERTIES )已停牌近2年,退市決定仍在復核中, 中國恒大 、 世茂集團 、花樣年、陽光100等已停牌超14個月。新力控股已于2023年4月遭港交所摘牌,成為2023年港股首家退市的內房股。目前21家停牌房企中,有超過10家房企停牌即將超18個月,若今年9月未復牌,恒大、旭輝、世茂、奧園、花樣年、陽光100、祥生、佳源、力高、當代、三盛、上置、匯景、大發等停牌港股房企將退市。
從港股房企的停牌情況來看,大部分沒能發出當年的財報,債務重組進展緩慢,部分2022年開始停牌的企業,已經有3個會計報告未披露,包括2021年年報、2022年半年報、2022年年報。繼去年龍光成功復牌后,2023年佳兆業、景瑞控股和融創中國等出險房企,達成此前的復牌條件,已經正式復牌,擺脫因停牌產生的退市風險。除了龍光、融創中國、佳兆業和景瑞控股等少數房企通過達成復牌指引條件實現復牌外,其他21家停牌的上市房企,仍未脫離退市風險。
房地產公司退市對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市場、股東和員工都帶來了不良影響。一是,對上市房企來講,信用、品牌影響力下降,融資渠道受限,將嚴重影響經營、投資業務。二是,公司估值降低,將打擊大股東自救的積極性,不利于后續保交樓及債務重組。三是,對于出險房企的投資人、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來說,退市導致的公司重整困難等一系列不利影響將限制其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出險房企銷售額占比由2020年的20.20%下滑至2022年的8.66%,近三年出險房企涉及銷售規模合計超過8萬億,相當于全國一年銷售額的一半左右。部分房企退市,將影響保交樓進程。
近年房企退市多為面值及財務原因
企業盈利能力差是房地產企業10年來退市主要原因。房地產市場的周期性波動會影響著企業的盈利能力,外加受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政策收緊,會導致一些房企走向退市之路。按房企退市方式來看,主要可分為主動退市和被動退市。之前有中弘控股、華業資本等企業退市,近期有新力控股、藍光發展等退市,不少出險房企都走到了退市的當口。
經過多次退市制度的改革,不斷優化退市指標、縮短退市流程,加大市場出清力度,提升退市效率,退市制度的完善能有效抑制市場上的投機行為,同時讓資源更集中于優質企業,使A股市場不斷走向成熟。我國A股市場現有財務類、市場交易類、規范類、重大違法類4類強制退市指標。
上市房企數量:高峰已過,退出將更加頻繁
據中指研究院統計,自2003年開始至2022年,累計共有約159家中國大陸房企選擇在滬深或香港上市,其中滬深上市房地產公司約78家,在港上市房地產公司約81家。整體上看,滬深及在港房地產上市公司數量均經歷了大規模增長,但也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
從增量視角來看,市場及監管因素驅使房企上市出現A股與H股“高潮迭起”特征。滬深上市房企數量迅猛增長主要出現在2007至2009年間,這三年A股每年上市的房地產企業數量依次為15家、13家和13家,創造了歷史紀錄。2015年以后,A股市場鮮有房地產公司上市。中國內地在港上市房地產企業數量在2000年后出現過2007-2010年、2013-2014年以及2018-2020年三輪上市熱潮。最近一波大陸房企赴港上市高峰期為2018-2020年,每年上市房企數量均超過6家,但熱度不及前兩次高峰。2010年之后,A股房企上市政策監管趨嚴,房企多選擇赴港上市,從而產生A股與H股房企上市高峰交替的現象。
民營上市房企批量退市,無疑將嚴重打擊房地產發展信心,但也將加快行業出清。未來,上市房企“退出”現象將更加明顯,新勢力有機會借助政策利好登陸資本市場。從市場角度看,隨著市場深度調整,行業優勝劣汰加劇,上市房企正處在從高速度向高質量轉型關鍵期,積極轉型探索新發展模式的上市房企有更多機會,否則將被淘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