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網 龍湖集團之后,再有一筆民營房企“內保外貸”落實。
12月12日午間,據資本市場消息,中國工商銀行擬為碧桂園提供“內保外貸”業務,貸款規模初定為3億美元,具體金額還有待最后落定。
(資料圖)
新聞出街,觀點新媒體當事企業求證,但并未得到確切的回復。碧桂園集團僅回應稱,暫時無法確認傳聞,“要等公告或正式回復”。
但這則消息亦并非空穴來風。
早在11月21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聯合召開全國性商業銀行信貸工作座談會,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就曾表示,要通過內保外貸業務跨境增信支持房企海外融資,“商業銀行境外分支行要加大對優質房企內保外貸業務的支持力度,加快項目落地。”
11月24日“第一支箭”落地,碧桂園連同萬科集團、金地集團、綠城中國、龍湖集團、美的置業、金輝集團等12家房企與工行以“總對總”方式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后者就提到將提供除6550億元授信以外其他層面的支持。
事實上在“總對總”合作模式下,銀行對特定企業的幫扶,在涉及最基礎的意向性融資額度同時,借助于境外市場幫助房企融資是多元化服務的重要方向,也是多家銀企合作協議重要條款。
例如與美的置業“總對總”模式簽署協議時,工行就特別直接點明將向這家優質民營房企在境外融資、內保外貸等方面提供綜合授信支持。同時,中信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行在近期與房企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中也提到,將“內保外貸”作為重要的業務合作方向。
到12月2日,亦有市場消息顯示,中國監管機構要求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在12月10日前向房企提供以國內資產做擔保的離岸貸款。當時有報道披露,國有四大行已分別挑選一家優質房企發放離岸貨款,龍湖、碧桂園、旭輝、美的置業等幾家企業最可能率先受益。
一周后,市場就收到來自龍湖集團的好消息。
“碧桂園的‘內保外貸’大概率將在近期實現。”有分析人士稱,作為頭部開發商之一,碧桂園不太可能落后。
“從目前來看,‘內保外貸’的整體項目在頭部房企落地的可能性很大。”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也告訴觀點新媒體,他認為目前這種業務還在開展初期,更多算是一種試點,門檻或比較高,“導致只有頭部房企才有能力或足夠資質獲得擔保。”
資料顯示,“內保外貸”是指境內銀行為境內企業在境外注冊的附屬企業或參股投資企業提供擔保,由境外銀行給境外投資企業發放相應貸款,簡單理解屬于一種跨境增信措施。
部分市場人士將此看作“第一支箭”政策的延續,不過另有聲音認為這意味著官方支持房地產行業的“第四支箭”已射出,意味著房企境外融資的重啟。
但無論如何,“‘內保外貸’本身將會提供一定的增信,這是當前整個市場最核心的關鍵。”信心貴過黃金,江瀚表示“內保外貸”的出現,將進一步幫助頭部房企解決融資和債券的問題,有助于市場更好地發展。
盡管在“三支箭”利好下,碧桂園在境內收獲頗多資金支持,包括自11月24日以來,碧桂園已經與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順德農商銀行、珠海華潤銀行等十家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初步統計共獲得逾3000億元意向性綜合授信。
但該公司在境外市場融資渠道的境遇,卻很難與境內的情況相比較。總結該公司今年內在境外的融資動作,門路較為單調,幾乎都是圍繞上市平臺股權操作。
此次“內保外貸”如能推動,將能夠緩解碧桂園在境外的資金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