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居財經鄧鑫妮
身穿皮夾克的周洪斌站在林中和前總裁景志山中間,三人的手緊緊相握,合作達成。2017年底,周洪斌接到林中的邀請,由他出任旭輝永升服務總裁。
融入旭輝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學會徒步。
【資料圖】
周洪斌曾透露:“旭輝和永升都崇尚徒步文化,我們的中高管每月要走80公里。”
如果說,林中帶領旭輝在進行一場沒有終點的徒步,那么周洪斌就是物業小隊的領頭羊,二人步調一致,利益趨同。
林中稱永升服務是旭輝整個經營戰略的重要一環,周洪斌則表示,在這個市場,大股東給了我們非常堅定的發展底氣和勇氣。
日前,旭輝永升服務將旭輝物業管理服務2022年的年度上限提高至8.6億元,并與旭輝控股就未來三年的物管服務簽訂協議,這部分主要涉及非業主增值服務。
長久以來,關聯交易被蒙上一層“業務輸送暗門”的濾鏡,然而在寒潮降臨的時候,它的另一面其實是物企和房企的抱團取暖。
關聯交易限額上調79%
關聯地產提供的業務蜂擁,旭輝永升服務只能調整2022年年度交易上限。
從4.8億元到8.6億元,旭輝物業管理服務2022年的年度上限上調79.2%。
按照最初約定,2022年旭輝永升服務為旭輝控股提供現場安保、清潔、綠化、客戶服務、清潔和房屋檢驗服務、其他增值服務,以及前期規劃及設計咨詢服務的總金額為4.8億元。
然而,截至今年6月底,該業務的實際金額就已經達到4.07億元,占約定金額的84.9%。考慮到后續的合作,才有了上調年限的舉動。
此外,在最新公告中,旭輝永升服務再次與旭輝控股簽訂三年物業管理服務總協議。2023年-2025年交易年度上限分別為10億元、11億元和11.5億元,三年交易有望超過30億元。
非業主增值服務是真正的“拼爹”項目。
地產雷聲隱隱作響,物企不斷喊出“獨立”口號,有的物企以縮減非業主增值服務來表達決心。
但另一個現實原因是,地產業務疲軟,物企能夠獲得的非業主增值服務正在減少。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課題組副組長楊熙表示:“受制于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后續的發展,我們認為非業主增值服務的收入占比未來幾年也會進一步下降。”
在樓市欠收的當下,旭輝控股仍有大量業務拋給旭輝永升服務,實際上也是其持續經營能力的體現。
旭輝永升服務表示:“旭輝集團業務擴展,由本集團管理物業項目的銷售、面積及數量規模均有所增加。”
樂居財經《物業K線》從旭輝集團微信公眾號獲悉,截至2022年9月30日,旭輝集團累計于38城90個項目交付近5.3萬套新房;旭輝集團代建業務累計新拓展項目38個,累計在管項目44個,總建面達833萬方。此外,一季度旭輝集團合同銷售額為287.4億元,二季度為344億元,三季度為411.8億元,銷售額逐步提升。
就在修訂年度上限之前,旭輝永升服務因物業費問題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不久前,旭輝常德項目以“購房送70年物管費”為噱頭進行營銷。事后周洪斌回應稱,宣傳未經物業同意和審批,已緊急叫停。
值得注意的是,該宣傳所減免的物業費屬于旭輝永升服務物業管理服務業務范疇,直接削減物業費,無疑割了物業的大動脈。
截至2022年中期,旭輝永升服務收入約為31.63億元,同比增長約53.6%;其中物業管理服務收入18.9億元,占比59.8%;即便對非業主增值服務業務有不少補充,上半年收入5.4億元,但非業主增值服務營收比重同比依舊下跌2個百分點至17.1%。
再度捆綁入表
風沙從頭頂掠過,腳下是粗糲的戈壁,口中喘著粗氣,每走一步都能揚起厚厚的塵沙。徒步戈壁,是旭輝每年的保留節目,三百多人的團隊,四天三夜行進一百多公里。
現實環境中,也有著和戈壁一樣的險與難,旭輝依舊需要戈行的勇氣與毅力。
9月28日,旭輝旗下兩家上市公司股價急速滑坡,截至當日收盤,旭輝控股集團下跌32.28%,旭輝永升服務跌幅23.33%。
晚間,旭輝永升服務作出回應,董事會并不知悉股價波動原因,且并無需要披露以避免出現虛假市場的資料。
起初,有人懷疑旭輝永升服務股價動蕩與“買房送物業費”事件有關,但也有消息稱,與旭輝控股集團旗下項目涉托借款未如期支付款項有關。
消息真真假假,但捆綁日漸緊密的旭輝控股和旭輝永升服務,股價接連受到波及。
在如今的房地產市場中,物企拆分上市往往只是程序上的必要手段,一旦房企爆雷,最先被拎出來還債的還是被稱為“第二增長曲線”的物業。
一般來說,物企分拆上市后,已經獨立于地產自立門戶,但也有人逆操作,讓物業再次并入地產。
2020年5月29日,旭輝控股與旭輝永升服務一同發布公告稱,旭輝永升服務將并入旭輝控股財務報表。
具體操作是:旭輝控股以7.83億港元向林氏家族收購旭輝永升服務5%股權,其在旭輝永升服務的持股比例增至26.48%。同時,林氏家族將23.64%的投票表決權委托給旭輝控股,至此旭輝控股擁有旭輝永升服務50.12%表決權。
交易完成,旭輝永升服務成為旭輝控股附屬公司。一年后,永升生活服務的名字由“永升生活服務集團有限公司”改為“旭輝永升服務集團有限公司”。
分拆上市的旭輝永升服務再度并表旭輝控股,意味著二者關系更進一步。物業方面能夠更便利拿到地產的項目,地產也需要物業的資產和業績為其助力。
并表時的市場環境較好,物管來到資本風口,上市兩個年頭的旭輝永升服務早已站穩腳跟。
業績和財務方面,輕資產的旭輝永升服務也能助益旭輝控股。截至2020年末,旭輝永升服務總收入31.2億元,期間歸母凈利潤3.9億元。
放在眼下,旭輝控股和旭輝永升服務“抱團”,或許也是一種穿越周期變化的解題思路。
有類似行為的,還有建發國際。
今年5月,建發國際宣布重新并表建發物業。其以總對價16.4億港元收購建發物業35%股份,并額外從賣方“益能”手中獲得16%的投票權,建發物業再次成為建發國際的附屬公司。
建發國際直言,收購能夠讓“建發”的市場定位及品牌形象將有所提升,此外還可以并表業績。
近些年,建發國際外拓加速推高了負債,與此同時利潤也被稀釋。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中期,建發國際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9.64%、81.59%和82.21%;期間毛利率分別為17.17%、16.35%、15.05%,與2018年的毛利率水平相比,現在已經跌去一半。
建發物業或許就充當了解壓閥的作用,截至2022年6月30日,建發物業總收入9.97億元,毛利約2.56億元,毛利率約為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