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外!進入7月以來,隨著火爆的6月上演了一場又一場瘋狂搶奪和消費透支大賽落幕,家電一線零售市場迅速降溫,眾多家電企業和商家都感受到了“門庭冷落”。雖然一些頭部企業和頭部商家的終端促銷和市場推廣活動,仍然在一二線城市,以及三四五級縣鎮村市場穩步推進,但各級市場的穩步回落在預期之中,消費低迷顯然不是一兩天的事情。
當前,隨著一線消費市場的快速降溫,再次給家電產業帶來一系列的新煩惱。多位家電企業人士在跟家電圈溝通時直言,終端市場出貨不暢,帶來的一系列發展問題,更引發了諸多的廠商矛盾和經營困難。
1
比如說,市場行情不好的時候,企業就從各個方面壓縮成本,導致商家的利潤下滑、服務商費用壓縮。這樣一來,經銷商、服務商們就會想著壓縮面向用戶的服務成本,最終用戶就會對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產生不滿,從而將企業的經營拖入一輪“惡性循環”泥潭中。
同時,還有不少家電廠商指出,電商平臺的低價貨源全國亂竄,傳統代理分銷渠道成了“空架子”,很多代理商、分銷商最終不是被電商干掉的,而是被家電企業最近幾年來“過度放縱電商平臺”增長,將產品、資源等主要向電商平臺傾斜后引發流通渠道內部“線上電商與線下實體店”的左右手互搏,傷害和透支的。
這兩年,表面上家電企業在短期內借助電商平臺實現了規模化出貨的增長、線下實體店生意寡淡遲遲無解,實際上最受傷害的還是家電企業,未來發展和生存的“動脈”已經被電商卡住了。
毫無張總,對于家電行業的所有從業者來說,除了外在的市場下行、需求低迷帶來的銷售不暢等現實困惑,當前最大的煩惱集中在行業內部兩個方面:
一是規模化難題。眾所周知,在家電行業,沒有規模肯定就沒有利潤,有了規模也不一定就能馬上產生利潤。當前,海外市場出貨低迷已成定局,導致整個國內市場的企業經營成本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度增長。很多家電企業的規模利潤平衡點被打破了。過去,很多企業的成本核算,都是內銷與外銷共同支撐的規模,外銷規模最大帶給內銷的經營成本就越低。現在,不僅外銷的規模缺乏支撐,就連國內市場的規模也面臨"市場下行、消費疲軟"的挑戰。
所以,接下來在國內市場沖規模,成為所有廠商唯一的生存戰略,但市場蛋糕就這么多、這么大,如何能搶到更多的蛋糕,彌補海外市場規模收縮帶來的連鎖反應?又如何能維持企業與經銷商、服務商原有的利益價值鏈條穩定且可持續?有一點可以肯定:對于不賺錢的家電產品,沒有經銷商會“死心踏地”跟著家電企業一起走下去的。
二是業績化難題。最近五六年來,整個中國家電產業在發展變革過程中,帶給企業和商家的最大困惑,一直存在卻一直沒有解決。那就是如何找到新的規模與利潤平衡點,如何在規模最大利潤最低的低端市場上,以及規模穩步增長、競爭高度白熱化的高端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后,同時能撬動中等規模市場的啟動?如何在規模盈利的基礎上,探索中高端市場的差異化盈利能力。
過去幾十年以來,家電廠商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就是靠賣產品賺差價。比如說,家電企業材料成本1千塊的產品,加上研發、制造、營銷等費用后,如果是品牌產品還需要算上品牌溢價,加上合理的經營利潤賣給商家。商家再加價賺取一定利潤后賣給用戶。在傳統時代,產品和價格信息不透明,很多經銷商還能多賺點;互聯網電商時代,一切信息都透明了,廠商價值鏈頻頻被擊穿。幾乎沒有其它新盈利模式和手段的家電廠商,由此也備受煎熬。
近年來,一些家電廠商探索在家電傳統業務之外,布局家電的清洗保養,以及清潔護理、生鮮代購等服務新業務,同時還在傳統家電品類之外尋找新品類、新賽道。但都處在萌芽、培養、探索階段。由此,很多家電廠商都面臨著“遠水難救近火”的尷尬。
關鍵詞: 市場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