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需要怎樣的“智能”?
智能家居是當下一個十分熱門的物聯網行業,但是目前國內智能家居市場兩極分化十分明顯:智能家居廠商這邊是熱鬧非凡,地產公司、家電公司、互聯網公司和AI公司紛紛進入這個行業;但是消費者這邊,卻冷清很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歐美國家智能家居的滲透率已超過35%,日本和韓國的滲透率超過25%,而在中國,這個數字還未達到5%。那么,智能家居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需要怎樣的“智能”?
多模態
人是一個典型的多模態交互的例子,在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表情、手勢、擁抱、觸摸,甚至是氣味,無不在信息交換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目前智能家居通常使用紅外人體感知、移動軌跡和語音來進行信息傳遞,從而達到觸發相關場景的功能。這顯然是不夠的,而是需要多模態交互并行。比如,智能音箱如果看到人不在家,那就完全不需要對電視里誤放的喚醒詞進行響應,甚至可以把自己調整到睡眠狀態;一個機器人如果感覺到主任在注視它,那么可能會主動向主任打招呼并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多模態處理無疑需要引入更多的傳感器設備,同時處理這些數據也需要需要更大的運算和能力和實現場景需要更復雜底層邏輯設計能力。以目前的技術能力,尚且不能走進千家萬戶,但一定是智能家居將來的趨勢。
數據分析
去年看了熱播劇《都挺好》,里面有一個情節是:蘇明成在臥室里留意到蘇大強晚上去了好幾趟廁所,推斷出蘇大強身體有問題。那么如果智能馬桶發現某一個人最近一段時間每晚都要去好幾次廁所,它能判斷出這個人的身體有問題嗎?
目前的答案是:不能判斷。原因是:現在的智能馬桶并不能對自己產生的數據進行分析,而且目前也不能判斷使用者的身份。但是一些醫療產品已經具備了基礎的數據分析,它們能夠根據用戶的生理狀態提供一些建議或幫助。有次可以判斷:智能硬件或者智能系統有主動分析本設備或本系統產生的數據的能力,并提供相關建議給用戶。
從以上兩個點可以看出,目前的智能家居還遠未達到“智能”的地步,目前智能家居更多的是通過提前設計的邏輯場景從而實現對各電氣設備的更有效管理。將來的智能家居應該更提現設備或系統“自我”價值,才能真正實現“智能”家居;
標簽:智能家居






相關新聞